飲食觀之「全食主義」

1.一物全食的價值

只食用肉,等於是攝取到動物的蛋白質和不良的脂肪,沒有活用到其餘對身體有益的部分,算是暴殄天物,長久之後,所攝取到的營養會有所偏頗,因而造成腸內不良菌增多、多餘脂肪代謝不順、內臟機能受損,積鬱的廢氣便停滯在體內,影響氣的正常循環。

在生物界的食物鏈中,人類必須吃其他的生物來維持生命,既然如此,除了要感謝動植物提供生命外,對於犧牲的動植物,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費,全食主義不僅對生物的崇敬,更是追求健康的要素。

2.以類補類

在台灣人的飲食傳統中,只要哪個內臟衰弱,烹煮、食用家畜或其他動物的同一器官,就可以做為補強,這叫做以類補類。

  除了動物,植物也要同等看待,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全都不能丟棄,因為生物每個部位都各具長處。對人類而言,「全食主義」除了強調惜福之外,最重要的是,它能提供均衡的營養,以預防疾病入侵,減緩器官的老化。

★醫食同源,不可偏廢

◎或許有人會懷疑,這些理論是否現今仍適用呢?

二戰後,科技的進化史世界人口急速暴增,如今的家畜都不是在自然中成長,為了短時間內獲得更多肉類的需求,人類利用飼料、圈養方式,加入賀爾蒙、抗生素等藥物,使家畜變成「經濟作物」,人類擅自改變生命的韻律,最終也只有承受各種疾病的「惡果」。

只仰賴單一性的飲食生活,就是所謂的『偏食』,無論植物或動物,將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全食主義、以類補類的原則,是莊淑旂博士研究中醫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真理。